大鍋飯是對分配方面存在平均主義現象的一種形象比喻,大鍋飯的概念,最早可追溯到1958年“人民公社”的出現,同樣是與“大躍進”加速工業積累密切相關的。大鍋飯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企業吃國家的“大鍋飯”即企業不論經營好壞,盈利還是虧損,工資照發,企業工資總額與經營效果脫節,二是職工吃企業的“大鍋飯”,即在企業內部,職工無論干多干少,干好干壞,都不會影響個人工資分配,工資分配存在嚴重的平均主義。
用“大鍋飯”來比喻一些農貿市場在政策補貼上,采取一刀切的形式,是不為過的,農貿市場的政策補貼,是用于使得整個民生工程能夠得到充分的利用,整個農貿市場的商業氛圍能夠得到提高,整個農貿市場能夠給附近的居民提供優質的服務,而不是為了補貼而補貼。那么,我們農貿市場的政府補貼,平日中應該如何運用好這一政策呢?答案是,以獎代補。
政府采取“以獎代補”機制用于扶貧
其實“以獎代補”已經在非常多的民生領域開展了,例如上圖的大埔縣精準扶貧,就是用“以獎代補”這樣的方式展開的。扶貧辦制定細則,根據你的農產品的生產數量和生產質量,對其進行獎勵這樣以來,一方面是提高了人的積極性,另一方面也是杜絕了他人冒領。這是“以獎代補”的第一作用。
“以獎代補”對人的激勵作用,
能夠給整個農貿市場營造好的服務氛圍
農貿市場管理的核心是什么?
管理的核心是什么?
永遠是以結果為導向的。而一個農貿市場想要的結果是什么?整個農貿市場的服務質量得以提高,整個農貿的商業氛圍能夠炒火熱。那么我們的農貿市場管理和農貿市場的補貼,必然是緊緊圍繞著這一個目標來的。
“以獎代補”,也就是說用本來補貼在攤主上的錢或者政策,用公平競爭的機制,來進行獎勵性質的發放。補貼是什么,人人有份,只要符合資格,就都有,其實大家是都沒有進取心的。人都是有一定惰性的,而假如以獎勵的方式來分配,那么大家都會努力將自身的服務做好,努力將自己的業績提高,從而以點帶面,將整個農貿市場的商業氛圍炒熱,炒高,這就是“以獎代補”的第二個作用,激勵大家做好服務,做好業績,以達到最終的目標。
農貿市場的補貼采取大鍋飯這種分配制度,會嚴重的壓抑的農貿市場攤主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使本來生機盎然的農貿市場商業氛圍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彈性。“以獎代補”正是充分運用了農貿市場的政策補貼作為一種激勵農貿市場攤主努力做好服務,努力做好業績的有效工具。